广东社会工作行业内外献策8条推动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广飞    来源:《社会与公益》2014年第8期    时间:2014-07-28

 广东社会工作行业内外献策8条推动可持续发展

黄广飞

6月27日,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办的“《广东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暨‘社会服务政策与社工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沙龙’”在广州举行。广东各地社工委、社工处领导以及社工机构负责人、社工院校学者等相关领域150余名与会人员以蓝皮书发布为契机,讨论研究社会服务政策与社工机构可持续发展之路。

《广东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是广东第一本社会工作蓝皮书,该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罗观翠教授主编,由26位广东社会工作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历时一年共同编写而成。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李进民在发言中指出,《报告》具有“新”、“强”和“实”三大特点。该书是广东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囊括了2000年以来广东社会工作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重点信息。总报告、地市分报告以及不同服务领域专题报告三类报告,既有社会工作政策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发展创新和社工机构扶植培育等基本情况描述,又有经验反思、特色介绍与发展前瞻。全书资料新而详实,案例多、图表多、数据多,各地社工机构名册、政府购买资金数量、社工教育院校名称等都详列其中。《报告》的发布不仅有利于省内社会工作相关主体学习和研究,也有利于外省人员全面深入了解广东社会工作发展状况。然而,由于广东社会工作发展“太快了”,“不断有很多新机构,新项目”,正如本书主编罗观翠教授所言“这本书一出版就过时了”。而这也客观上说明了广东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正如《报告》和与会人员一致指出,近几年快速发展后,广东社会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截止2013年,广东省通过社工资格职业水平考试人数已达2.4万人,比北京1.54万人多8600人,比上海6000人多了1.8万人,占全国五分之一。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超过550家,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各级政府用于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达19.8亿元,约占全国二分之一。然而,广东社会工作又客观上处于起步初级阶段,整个行业也存在诸如基础较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部门联动不畅、经费投入不足、服务主体不优、本土化推进不够、服务成效不明显、有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欠缺、部分社工机构定位不够清晰、少数机构存在逐利倾向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客观上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围绕中心议题,行业内外献策八条推动可持续发展。

之一:快速发展中稳住脚步反思沉淀探索发展新路径

发言嘉宾一致认为,在快速发展和问题并存的情况下,社会服务政策和社工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机构、社工、家综等相关主体都要沉淀下来反思梳理,好好总结,这是实现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社工机构要以做好专业服务、提升服务质量而不一味对外要求的理性态度,在快速发展面前站稳脚步,“不忘初心”,把已经做出的很多努力和成绩向社会宣传,争取最大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也要从成功的经验中,提炼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有效指导实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此外,还要从一个个已有的教训中把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发展规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之二:坚定不移抓好服务质量赢得社会认可与发展可能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张慧珍结合自身从政府人员身份向行业协会人员身份转变的切身感受指出,在可持续发展的系列改革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广大社工和社工机构要努力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只要广大社工和机构能够深入到社区、扎根到社区、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不断总结和提升自我,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公益人士,都愿意掏钱买服务,“钱是不愁的”,发展是有希望的。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总监廖焕标等社工机构负责人也认为,社工和社工机构除关注资金、关注购买服务问题等外,更应将关注重点放到服务质量提升上,无论是政府购买服务、企业CSR,还是服务对象捐赠或机构自筹资金,决定成败的关键都在于服务质量的好坏和项目整体运作水平的高低。坚定不移抓好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社会的真正认可与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之三:立足价值目标准确定位角色走好品牌服务道路

“提供服务,社工机构负责人及一线社工都必须清晰认识到,我们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我们的角色定位是什么?”这是廖焕标在启创发展中一直坚持的行动思考。他指出,在角色定位上,社工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边做服务边推动政策改善,而不是单纯的服务提供者或政策改善者。只有立足于社工价值目标之上准确定位角色,社工机构才会在人事招聘、同事能力培养、参政议政等相关系统问题上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和行动,也才可能真正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走向可持续。只有这样的定位,社工机构和社工才不会为了追求资源而陷入事务主义之中而迷失了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最终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启创正是在各项服务都坚守这样的基本价值追求,并且将服务、研究和政策倡导三结合,抓住中坚力量的稳定,才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才打造出了自己以青少年服务为主的系列品牌。这一过程中,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陈云嫦指出,政府购买服务时也必须有清晰的角色定位,与社工机构签订的契约,一方面要规定社工机构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基本数量和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更应该给社工机构一定的探索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其自主探索特色服务与技能,走好品牌之路。

之四:打造有活力的理事会保障决策可持续

“美丽中国”广东区执行总监廖杞南指出,社工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一个有活力的理事会。选择理事会成员的价值导向及方法路径应立足机构发展理念的真正认同,邀请愿意帮助和已经帮助过机构的最合适而不是最“牛”的人加入,并且滚雪球一样让理事们找到愿意帮助的人,再让他们加入理事会,同时在发展中相信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是“美丽中国”在过去6年多公益探索路上最重要的经验。社工机构如果能够在未来五年发展这一关键时期,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逐渐打造出这样的理事会,那么可持续发展便有了决策保障。当然,欲达于此,正如廖焕标和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副巡视员蔡志华等纷纷强调的,社工机构必须一方面要做好行业内合作,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走出去,拓展社会资源,与广大新兴社会组织及共青团、工会、妇联等传统人民团体加强交往合作,整合资源,结合各自专长“发生化学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之五:实施策略发展抓好机构内部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正阳发起人之一刘玉平副理事长指出,正阳5年多的发展历程中,最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实施策略规划,抓好机构内部治理,始终坚持政策为前提、人才为根本、服务为基础、资源为命脉、治理为关键,推动可持续发展。2011年,正阳引进香港第四大社工机构仁爱堂专家担任机构总顾问,实施策略规划,重点抓好规范化的服务管理体系、高素质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打造服务品牌四方面,并将5年规划内容量化分解到理事会、总干事、中层管理及一线员工的具体工作之中。同时借鉴香港、上海、深圳、广州发展较好的社工机构经验,扫描整顿内部问题,结合组织内部优劣势和外部机遇与挑战,进行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找准自身发展方向,果断舍弃一些影响品牌建设的资源,摆脱资源追逐模式下大而全的弊端,努力打造高精尖品牌。

之六:整合外部资源与自我造血相结合达至可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大多数社工机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这一资金依赖困境,刘玉平副理事长指出,社工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将整合外部资源与自我造血相结合。一方面积极从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渠道募集资源,实现资源来源多元化,另一方面把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作为基本目标,努力摆脱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性。以东莞正阳为例,2012年整合社会资源约135万,约占总收入10%左右;2013年约为159万,约占总收入12%-13%,机构整合社会资源能力逐年上升。此外,正阳未来还计划做社会企业来创造资源,提升造血能力,实现自给自足,确保在政策变化尤其是政府购买资金数量变化之前就已做好新的发展准备。

之七:探索政府资助项目方式推动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然而,廖杞南指出,由于政府购买服务本质上是社工机构与政府一起做好公共服务,而目前购买服务又客观上存在购买资金拨付滞后对机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税收对机构造成一定压力等越来越多各方关注和不易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购买资金“左口袋进右口袋”,在这样的情况下,尝试以政府资助项目的方式来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应该是很好的探索发展方向。“美丽中国”在云南的实践探索表明,这种方式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解决了目前政府购买方式中存在的较多的问题。廖焕标也指出,社工机构和政府在购买服务这一社会治理创新活动中,双方必须以契约诚信为前提,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创新的事情,而不是用老方法去解决创新的事情。而在现有政府购买服务的改进方面,陈云嫦认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这一特殊购买行为与购买有形的普通商品有着本质区别,要改革仅适用于现行制度环境和框架下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改进与完善招投标制度,把政府购买服务这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培育、财政税收制度改革、有效的评估监督制度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等多个环节都完善起来,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提供更多优质的制度支撑。同时,解决制度设计与原有体制衔接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突破条块分割的资源分配方式,改变政府职能部门是公共资源唯一提供者的格局,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社会供给与社会参与网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之八:大社会工作发展框架下多元主体合力推进

中山大学蔡禾教授谈到,某种意义上来讲,目前社会工作还主要是以民非性质的社工机构为主体的民间运作方式。然而,社会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须回归到大社会工作或社会福利政策制度框架下多元主体合力推进。无论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还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专业社工机构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名字,因为过去没有这样的机构,才提出要专业化。将来大量志愿感更强、争取资源能动性更大、对社会需求敏感性更高的NGO成长起来并开始提供优质服务以后,也就无所谓特别强调出的专业了,专业社工机构这个历史范畴也会慢慢淡化。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的探索说明,社工机构必须在大社会工作或社会福利服务框架下未雨绸缪,思考自身发展问题,做好与相关主体和体制的对接。在多元参与上,蔡志华特别强调,各级政府社会政策研究部门、党委研究室、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社会福利机构等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行业内力量与社会力量等必须共同参与,像即将出台的《广东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中长期的规划》一样,形成各个地区、县、市立足于实实在在统计基础上的科学的规划,将现实问题反映其中并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

黄广飞(1983-),男,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主管助理;《社会与公益》杂志特约记者。

原文载于《社会与公益》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