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养老机构社工职业化进程几个问题的思考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1-22

 

加快养老机构社工职业化进程几个问题的思考
来源: [object] 青岛老年网  时间: 2007-11-06 14:11
 
    目前,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受到空前的重视,各地纷纷出台加快社会工作建设的文件,陆续建立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不断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研讨。面对高涨的热情,中国社会报等媒体纷纷刊登文章,警惕社会工作的“泛化”、“滥化”,警惕高温下的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警惕退烧后的“一哄而散”。养老行业做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开展较早、运作热情较高的领域,无论在试点单位的申报上和社工理念的导入上,都大有风生水起之势。这一方面说明,养老机构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发展社会工作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表明,发展资源并不充分的养老机构能否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完成养老服务“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走出一条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道路,是当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不尽快找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切入点,如果不尽快完成社工模式转型的破题,养老机构社工职业化建设就会流于形式,最终收获“两张皮”和“换汤不换药”的结果。
就我院开展社会工作的初步经验,我认为,抓住机遇,加快机构社工职业化进程,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职业化之前须先概念化,养老机构社工的泛化延误职业化的进程。
  怎么解释职业?据《现代汉语词典》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在香港,根据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使用“社会工作者”这个称号是受到限制的。任何人必须获得认可的社会工作学位、文凭,并向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申请注册,成为“注册社会工作者”,才可使用上述称号。目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正处在试点阶段,部分试点甚至还处在摸底阶段。从各家媒体和养老业界的交流来看,大家都处于一个讨论的层次上,个别社工或养老机构负责人对“社工”这一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社工”这一新事物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关于它的各种信息都是新的,不存在“谁比谁更权威”或“更了解”的情况,因此存在着多家之言,不同养老机构都有对社工岗位的不同界定。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养老行业的社会工作还未走入职业化的轨道,暂时还徘徊于一种感知阶段。“社会工作者”和“社工相关岗位“混为一谈,甚至划上等号。因此,必须先明确其概念,才能更好地让社工对自己的职业职责和使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让其“专业化”之路更通畅。
什么是职业化?简单的讲,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从业者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讲包括: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内容。在组建社会工作队伍时,不可能通过“大换血”方式来进行,同时对目前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以期在短时间内达到专业化水平也不实际。因此比较可行的方式是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从目前从业人员队伍和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以此来组建社工专职队伍。在刚起步阶段,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规模不宜过大。
种种希望通过社工建设得以打开大多数员工晋升空间、抱着尽可能创造多些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等一系列想法,都有把社工岗位泛化的倾向。在当前国情下的养老机构,社工岗位不可能有太高比例的配置,观望和等待都只能贻误社工职业化的大好时机。立足国情、地情、院情,通过外部招聘或内部转岗,尽早按需配置社工岗位,让机构社工搭上这趟成长的快车,是养老机构的不二选择。
 
  二、从机构业务空白领域入手,逐步奠定社工的专业化地位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社会转型期的诸多问题,养老机构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之所以在养老机构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在养老机构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最好的切入方法就是对一些原有工作方法无法覆盖的空白领域。例如:老人机能的评估、出院的评估、老人家属关系的经常性干预、丧偶等老年突发事件的辅导以及老年观、死亡观的教育引导等等。
  引入专业社工或内部转岗的社工把这些“空白领域”的工作操作起来,达到完善养老机构的服务体系的目的。社工通过运用专业方法开展工作,让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和接受服务的老人及家庭,了解到社工是什么,社工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从而达到优化社工职业化环境的目的。
  在补充空白领域的基础上,逐步把社会工作方法渗透到过去已经开展的服务中,如老人入院评估跟踪适应、老人社会活动的参与、老人文化娱乐活动的设计、志愿者服务的组织、慈善募捐工作的开展等等,逐步实现社工方法优先的服务内容一个接一个的“社工化”,从而形成“依托社工,发展社工”的模式。
 
  三、系统设计,统筹考虑,提高社工培训的效率
  社会工作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政策安排、制度配套、部门协调,到培训理念选择、课程设置、培训模式与手段,以及培训定位都需要全方位予以考虑。特别是当前社工成为行业焦点和热门话题的情况下,各地纷纷建立培训基地,各家养老机构内部也陆续做了培训投入的计划,如何保障培训课程的有效架构、培训经费的有效使用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每家养老机构面前很现实的问题。
  一是养老机构要有自己的培训规划。通过各级相关部门设置的培训课程不能满足的部分,要坚决予以补充。
  目前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各地养老机构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自身培训能力的不足,因此养老机构一定程度上处于社工培训的被动地位。无论哪级的培训机会,都积极争取参加,但少有机会参与培训课程的设计,接受的不同部门级别的培训也多少存在重复内容、重复培训层次的现象。和一些养老机构相关人员交流起来,大家都感觉到培训参加了不少,但培训内容还多停留在政策宣传和社工理念的普及层次上,接受的社会工作方法的培训和社工实务的指导少之又少。因此,养老机构的相关从业人员多数感觉到,具体操作中有无所适从之感。
社工作为一门专业,是要求从业者必须从建立从专业伦理到相关理论的知识结构,同时必须经过一定课时的实践才能掌握的一门技术。无论专职社工的培训,还是全员社工知识普及培训,都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覆盖,才能达到转换思维的目的。为此,各养老机构要根据本院员工素质层次和业务特点,制度自己的培训规划。把外部组织的培训视为整体培训规划的一部分。在外部培训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要组织师资,完成计划培训课程。同时,也要配合好外部培训内容的巩固,提高外部培训资源的效度。
  在培训中,要以借鉴上海等地的课程设计。上海社会工作培训中心编写了自己的教材,分政策法规、社工理论和社工实务几个部分。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制定颁行的“八门基本课”,即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组织、社会工作行政、公共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研究、医疗社会工作和精神病理社会工作等,均可在各类社会工作教育、培训中参考借鉴。
  二是对专职社工培训要鼓励学历学位教育,社工知识普及重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培训。
  社会工作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专业浸润生命,自然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学习、感知和领悟的过程。因此,选择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人加入养老机构或鼓励机构内部转岗的社工接受学历学位教育,是培训专业社工的有效途径之一。持续两三年以上的学历学位教育,让社工专业素养嵌入从业人员原有的知识结构,这种培训方式相较于参观和短期培训,显然是效果最优,也是经费最节约的选择。对此,我们也可以从香港社工发展之路上找到足迹。1972年,香港正式提出严格的入职要求,规定凡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必须接受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助理社会工作主任以上职级的社会工作岗位,只准聘用具有社会工作学位的人士担任,已在职人员限期参加业余学习,获取社工专业学位。
对社工相关岗位人员的培训要特别强调社会工作价值理念。通过培训,实现养老机构社工理念的全员导入,这是实现养老服务社工模式的基础。针对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要求全员掌握社会工作方法是不现实的,但通过社工理念的传播,相关岗位人员都能逐步接受社工“助人自助”、“案主自决”的基本价值观念,必将逐步推动养老服务的成功转型。
 
(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社工科长  秦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