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与深圳“部市合作”硕果累累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1-2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时间:2011-02-22
 
         [提要] 深莞惠三地民政部门签署《备忘录》,探索民政资源共享。深圳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新春伊始,壹基金正忙于其落地深圳后的首个慈善行动――为2000多名孤儿送去刚刚募集到的压岁钱。

4.jpg

 

我市开展“慈善一元捐”活动,倡导慈善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5.jpg

 

深莞惠三地民政部门签署《备忘录》,探索民政资源共享。

6.jpg

 

深圳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新春伊始,壹基金正忙于其落地深圳后的首个慈善行动――为2000多名孤儿送去刚刚募集到的压岁钱。壹基金改姓“公”成为“深圳居民”,这个被誉为是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里程碑式事件,正是深圳市与民政部签订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一年半以来尝试的其中一件新鲜事儿。
 
        根据这份“部市合作协议”,深圳再次担起“实验田”的角色,民政部把34项重大改革项目和措施放在这里先行试验,拉开了我市的民政事业由专项改革到综合改革的大幕。今天,这片“实验田”已结出第一批果实。
 
社会组织:
 
获全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其实,壹基金得以落户深圳,缘于这座城市在社会组织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对社会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找业务主管单位这个“婆婆”难,成为社会组织在成长的起步阶段就面临难于跨越的门槛。
 
        如何迈过这道门槛?深圳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向民政部门登记的制度;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双轨制;启动基金会、异地商会登记试点工作……在2010年新登记的市级社会组织中有一半是直接登记。去年1月,深圳社会组织登记制度的改革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在改革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深圳还提出只要社会组织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事业单位,不再增加新的事业编制,为社会组织让出空间。我市在大部制改革中从17个委局办削减出的86个工作事项,有80%转移给社会组织。
 
        我市还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启动社会组织培育实验基地,探索先培育后登记的管理模式,首批入驻的6家草根组织已有5家成功登记注册,并为4家机构提供上门培育服务。同时,以福利彩票公益金为“种子基金”,探索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至今已投入3500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开展了75个公益项目。通过探索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逐步形成公益金培育新项目与财政资金承接成熟项目的机制。
 
社区服务:
 
生活琐事不出社区全搞定
 
        不出五年,市民在社区的生活将更加便利,老人可以送到家庭服务中心进行日间照料,孩子也可送到这里午托。《深圳市社区服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社区生活的蓝图。
 
        当前,我市的社区服务主要由政府机构提供为主,成本高,效率低,加上各部门自成体系,资源分散,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等,影响了服务质量。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规划》突出了六个创新点:一是把社区作为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二是明确民政在社区服务中的统筹地位;三是明确社区服务产品分类供给渠道,社区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负责,社区非公共服务主要通过社会渠道和市场机制予以解决;四是以人口范围为主要依据而不是以街道或社区为单元,配置社区服务资源,“十二五”时期,以1.5万至2万人为基本单元,建立700个社区服务中心;五是明确各部门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用于社区服务的资源交由街道统筹,淡化部门的概念,按照同类合并的原则,形成跨部门、综合性的服务模式;六是把购买服务作为政府支持社区服务发展的基本机制,明确社会组织和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供给中的主体性地位,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改革,形成非行政化提供的服务体制。
 
        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之下,市民的生活琐事不出社区全搞定。
 
社工:
 
民间力量担主角
 
        “有困难,找社工”,从2007年我市颁布关于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1+7”文件起,到“部市合作”协议赋予深圳建立现代社工制度的探索,几年来社工这个全新的行业开始逐渐为深圳人所熟悉。数字显示,目前我市有43家提供社工服务的专业机构,全市购买社工1300多名,覆盖10多个领域,服务社会各阶层50多万人。
 
        政府主导,民间运作是深圳社工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政府不直接成立社工服务机构或者招聘社工,而是向民间社工机构购买社工服务,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提高社工服务质量。专业化,职业化是我市社工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确立了社工的专业地位,明确其职业资格和标准,制定岗位设置指引,从制度上确保社工就业空间。同时,引入香港督导,确保社工服务的质量。目前,全市共有2529人取得社工师和助理社工师资格。培养了一批本土督导人才,现有见习督导36人,督导助理146人。
 
        根据我市社会工作的推进策略,下一步,政府的角色将逐步从台前退到幕后,定位为制度维护者、服务购买者和服务监督者,让民间力量担当主角。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也从当前的“购买岗位”,逐步转变为“购买岗位”和“购买项目”并存,并以“购买项目”为主。事实上,我市连续两年举办的公益创益项目电视大赛,以及向社会公开征集公益项目等活动都发掘了一大批优秀社会服务项目,为“社工服务项目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福利:
 
划定第二条保障线
 
        部市协议的签署,促进了我市福利保障水平的大提升,人民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建立第二条保障线。救助范围扩大至低保标准1.5倍的低收入群众,并首次对非户籍困难居民救助作出制度性安排。同时,提高保障水平。低保标准从415元提高至450元,并发放物价补贴,每人每月50元,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
 
――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对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紧急呼援服务,并为户籍80岁以上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购买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险项目。
 
――确定了66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188个服务网点,养老服务覆盖全市所有街道。
 
――建立深圳儿童大病救助制度,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制定孤残儿童养育标准。
 
――开展殡葬改革网络问政。全部殡葬用品销售价格比物价部门的核定价低25%,市民治丧费用平均下降31%,并为特定群体提供免费殡葬服务。
 
――加强区域合作。继引入香港社工督导之后,探索与香港有关机构开展跨界合作,提升我市社会服务公益慈善事业上新水平。深惠合作建立流浪精神病人、孤残儿童安置机制,深莞惠的老人凭老年优待证免费进入三市65个景点、公园。
 
目前,市民政局正与民政部共同探索构建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其核心理念就是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使同等条件的群众能够公平享受同等水平的社会福利。
 
慈善:
 
致力推动“全民慈善”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8年的5 12汶川大地震中,深圳仅市、区两级慈善会募集的捐款就超过10.75亿元,居全国城市慈善会系统之冠。去年的青海玉树地震中,深圳市各界为灾区捐款达2.1亿元,居全国前列。
 
        尽管如此,在深圳民政和慈善工作者的理念中,衡量慈善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不在于筹集到多少钱,而在与社会的参与程度。多年来,我市致力推动“全民慈善”,通过慈善精神的倡导和慈善模式的创新,使慈善逐渐成为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方面,普及慈善文化,先后提出“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少年慈善则中国慈善”、“慈善从我做起”等理念,实施慈善教育计划,推进校园慈善文化建设;设立了鹏城慈善奖、慈善榜等激励机制,大力弘扬慈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制度,营造有利于民间慈善力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草根”慈善组织。
 
        我市还加强慈善网络建设。全市各区成立了慈善会,各街道和社区成立了600多个慈善捐赠网点,在全市1700多个邮政营业网点设立“慈善捐赠服务中心”,在全市50个门店和1000多家联通网点设立长期募捐站,借助商业营销网点,实现慈善服务网络的低成本扩张。
 
李舒瑜/文 陈锦辉 李晨/图
TAG: 民政部 深圳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