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阿婆爱上垃圾为疗伤,省社工师联合会会长李敏兰认为应多关注并解决其精神需求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1-20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时间:2011年02月23日

7.jpg

8.jpg

9.jpg

10.jpg

 

离婚后捡垃圾成瘾还不许居委会上门清理 心理学家称或是缺乏安全感
 
        常人对垃圾总是避之不及,但有些人却以捡垃圾为乐,在本文的主人公中,有孤住一室、以捡垃圾为乐的老人;也有拒绝工作、专捡垃圾的中年男子;甚至有男扮女装、家里塞满捡垃圾的聋哑老伯。他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垃圾,其内心到底有哪些没有被满足的情感需求?社会又该怎样去关心和帮助他们?
 
文、图/记者胡利 实习生李天研
 
哑老伯
 
男扮女装捡垃圾
 
        昨天下午,广州大道中东河苑小区1206号3楼,留着棕色长发的聋哑人黄老伯挎个女式手袋、穿一身职场女性黑色套装、拎着两袋废品去楼下的废品站变卖。杂物是他在家门前的垃圾堆里整理出来的。黄老伯60多平方米的家早已被垃圾堆满。“我来了20年左右,一直都看见他在捡垃圾。”有邻居这样告诉记者。
 
        黄老伯收藏的垃圾还引来了各种生物,邻居陈先生每天担惊受怕:“蜈蚣、耗子、蟑螂到处爬,什么都见过了。”
 
邻居说,今年65岁的黄老伯是退休工人,每个月有固定收入。“肯定不会没钱,他捡垃圾不是拿出去卖。”天河南街大道中居委会葛主任说。
 
         家住302房的陈先生透露:“五六年前,黄老伯的父母双双过世,据说是因为癌症,此后他一个人住,捡垃圾捡得更凶了。”
 
       “近几年,估计是老糊涂了吧,他开始穿女装出门,还自己染烫头发。”陈先生说,黄老伯有个妹妹,“不知道衣服是不是她给黄老伯的。”
 
        不过,熟悉黄老伯情况的门卫何少硕有不同见解:“他是个哑巴,可能怕人欺负,弄成这样子,别人就不敢惹他了。”何少硕说,楼梯电灯烧了,黄老伯还会主动联系物管更换。
 
        黄老伯看人的眼神带着一种隔膜与不解,在记者的再三劝说之下,他接受了用纸笔沟通的请求,不过,他的文法很错乱。记者问他是否需要帮助,为什么捡杂物,黄老伯都答非所问。
 
        居委会的葛主任判断,黄老伯的思维有些问题。陈先生则说,黄老伯有时半夜三更还在敲钉子敲木头。“他喜欢做木匠活,手工好得很。”何少硕说。
 
中年男
 
垃圾满室 睡在屋外
 
        家住东风东路水均岗24号2楼的杨先生也有捡垃圾的癖好,他才年约40来岁。住在楼上的林老伯说:“他在家里堆满垃圾,自己在楼道里睡折叠床。”水均岗居委会负责人表示,杨先生的精神很可能有问题。
 
        林老伯的女儿与杨先生同龄,“他今年大概43岁,是从48中毕业的,写得一手好字。”
 
        高中毕业后,杨先生就开始了捡垃圾的生活。“以前他与母亲和姐姐同住,他毕业那年姐姐结了婚,母亲随姐姐搬走,只剩他一个人住。家人有时回来看望他,但很少进屋。”
 
        水均岗居委会负责人说,杨先生有精神问题,“已经确定的,所以没人敢和他同住”。居委会曾安排一份值班门卫的工作给他,“可这么简单的工作他都干不了。”
 
        看着杨先生每日捡垃圾也不是办法,居委又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份工作,请废品站专门把垃圾卖给他,再由他转手。“遗憾的是他不会,只会捡不要钱的垃圾拿去卖。”居委会负责人说,她发现自己无法与杨先生正常对话,仿若鸡同鸭讲。“开始几句好像很有逻辑,听下去就不懂他在说什么了。”
 
       除了居委每月免费提供的油和米,杨先生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变卖自己的废品。家里堆满废品,臭不可闻。“现在他都不睡家里了,就支个便铺睡在门外走道。家里可能堆满了,也可能太臭了。”林老伯说。
 
        看着杨先生长大的林老伯并不认同杨先生有精神障碍的说法,他曾目睹杨先生在屋里数存折。“存折都好几本,有问题才怪呢!他跟我说工作太困身,还是捡垃圾自由。”
 
高阿婆
 
离婚之后 垃圾当宝
 
        十几年前,在行政机关工作的高女士与丈夫离婚。“之后她开始捡垃圾,一发不可收拾。”既是高婆婆的邻居、又曾与她一同共事的黄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高婆婆住在德政中路清水濠,二十几年来,家里垃圾成山,清水濠社区居委会林主任与高婆婆沟通过:“她说她不卖,因为全部都是宝贝。”
 
        多名邻居告诉林主任,高婆婆是大学生,懂西班牙语,曾在行政机关担任科级干部,丈夫在深圳某公司工作,大女儿到美国留学都是她出钱,小女儿同样是大学毕业生。十几年前,当时40来岁的高婆婆与丈夫离婚,一个家就散了。
 
        “那时开始,她的思想开始起了变化。”同住一栋楼的黄先生曾和高女士共事,又是多年的邻居。“之前她是很讲究打扮的,后来就随便了。”离婚后,高女士令人不解地办理了“退休手续”,开始了捡垃圾的生活。
 
           一开始,高婆婆还算收敛,两个女儿都上大学寄宿以后,她有些变本加厉了。“10多年前她家爆水管,家里塞满垃圾难觅立足之地,她自己清了半个月垃圾,施工队才得以进门。”楼下的王老太说。
 
        邻居投诉无数次,居委会从没敲开过高婆婆的家门。“她从来不开门,我们只能在街上追着她聊。”居委会林主任告诉记者。多年前,居委唯一一次请到高婆婆协调,“我们说请人去买她的垃圾,她说她不卖,全部都是她的宝贝”。
 
        昨天下午,记者第二次来到高婆婆门前,和安装门铃的师傅一起敲门逾10分钟,狗吠个不停,门始终不开。“她在里面的,铁门没锁。”701房的邻居说。居委会林主任说:“多年前我们帮她清过一次垃圾,她自称有财物丢失,从此非常警惕,谁敲门也不开。路上遇见,一聊起垃圾,她扭头就走了。”
 
        “我被邻居打成脑震荡才开始捡垃圾的。”记者昨晚联系上的高婆婆一再这样说,并认为自己捡垃圾没有什么不妥,还说自己养大了50个孤儿,还给孩子们买了房子。
 
心理分析
 
捡垃圾成瘾
 
带来满足感
 
         袁荣亲等心理专家认为,导致文中主人公行为反常的原因有多种,或是感情失败,或是上当受骗,总而言之是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捡垃圾能够给他们一种自我满足感,如果一下子让他们放弃捡垃圾,他们肯定无法接受,甚至会感到无比痛苦。所以亲友要设法为他们提供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让他们学打麻将、看光碟等,转移其注意力,让他们重回正常生活轨道。
 
        市社工协会秘书长、省社工师联合会会长李敏兰说,以捡垃圾为乐的老人并不少。居委会往往都是先想法把他们支开,然后再请环卫工迅速清理。要改变老人家乱放垃圾的习惯很难,仅凭清理几次垃圾难以解决问题。大家在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时,要多关注并解决其精神需求。
 
         李敏兰还说,建立社工和老人细致入微的“一对一”的帮扶关系非常重要,社区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具体工作中,社工可以和需要照顾的老人随时保持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但不必强迫改变他们的固有习惯。帮扶时,可以根据不同老人的特点,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达到逐渐改变他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