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人才基本素质透视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1-21

发布时间:2010-3-4  来源:社会工作杂志社2007年第10期实务版

 

从人才分类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人才是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在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贫困问题、老龄化问题、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同时,随着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本由政府直接承担的许多社会责任不断下放,需要有新的替代接下这个接力棒。这些不仅导致了对社会工作的需求空间日益增大,对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清醒的把握,这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又是社会工作专业活动与社会对此承认和接纳两方面互动的结果。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等几个方面。

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一个人所持有的世界观,以及建立在这个世界观基础之上的政治理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社会工作人才的政治素质,决定着他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的性质。我国社会工作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部分,是直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因此较高的政治素质是社会工作人才做好当前社会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

政治理论素质。在我国,社会工作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因而社会工作人才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法律制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社会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使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自己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政治心理素质。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直接反应,表现为一定的政治感觉、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在我国,政治心理主要是指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对共产党的领导、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感和认同状况以及对社会政治活动的态度等。社会工作人才要具备正确的政治心理,在开展社会工作时,潜移默化地向服务对象传递积极的政治情感、政治认同和政治态度,以达到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的目的,更好地承担社会管理功能。

政治信仰素质。政治信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我国,政治信仰主要是指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和格局,使社会工作面临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要求社会工作人才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工作中既借鉴国外社会工作先进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又始终坚持社会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做到政治上的自觉和坚定。

道德素质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道德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限度。爱因斯坦就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点往住超过人们通常的认识。”社会工作人才的道德素质要求,是社会工作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从本质上说,社会工作是个道德化的职业,社会工作的成败得失,与社会工作人才的人生信念、专业态度、价值观等密切相关。

社会工作人才要把利他主义价值观当作核心价值取向。利他主义价值取向,是社会工作人才价值的最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帮助服务对象改善生存环境,促进服务对象与其生存环境达到适应性平衡。

社会工作人才必须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准则。发展积极的职业认同感,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是社会工作人才基本的角色要求之一,是衡量一个社会工作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工作人才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要求不仅是外在的需要,更应该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因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是特殊的人,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多种多样;同时社会工作人才本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存在着自身的盲点,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人才的道德自觉与专业价值的内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工作人才要体现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关怀。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多是弱势群体或处于困境中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负面经历,对生活可能感到无奈、悲观乃至绝望,需要社会的支持与接纳,尊重与关怀。社会工作人才要本着负责的态度,在工作中完整地接纳服务对象,对他的现状、价值观、人格和利益予以接纳、关注和爱护,使他们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没有被社会所抛弃,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从而逐渐舒缓自己的困难和问题,重拾生活的信心。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人们认识和把握自我的能力,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机能,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快节奏、强竞争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承受和消解心理压力成为人们共同的需要。社会工作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除了需要克服自身的心理压力外,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社会工作人才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风貌面对和感染服务对象,使之重新树立解决疑难、走出困境的信心。

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首先需要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社会工作人才面对的常常是处于困境中的各色人群,从中他们看到了比一般人更多的生活的无奈与人性的负面。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自己的理想、信念就会受到冲击,甚至从助人者变成受助者。反之,如果能一直保持对生命的乐观,面对生命中的灰色便能泰然处之,并通过自身的榜样与示范,把乐观主义情绪传递给服务对象,鼓舞、激励和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其次,保持自信的心理状态。社会工作人才要在对自己有一个清醒认识的基础上,从心理上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有潜质有能力去面对并解决不同问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即使处于逆境,也要确信自己有自我超越的能力。这一点在面对服务对象时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不自信的人,是很难以助人者的姿态出现,并得到受助者的信任的,更谈不上有效地帮助他人了。

再次,要具备坚韧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进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在目前我国社会建设很不成熟,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还是一项比较艰难的事业,因此社会工作人才在工作中,可能常常会遇到坎坷、困难和挫折,甚至会遭遇误解和指责,这种情况下,坚韧的意志品质,能够帮助社会工作人才不轻易放弃也不轻言失败,而是寻求突破困境的办法,以最终达成助人自助的目的。

知识素质

知识就是力量。一个人要具有力量,首先要具有知识,正所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才能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其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的程度。一般情况下,知识渊博者,其才能亦相应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性很强,系统性也很强,涉及面比较广,要求社会工作人才具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自己才思敏捷,工作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工作人才首先需要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素质,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素质要求。社会工作能够作为一个学科而独立存在,是有丰富的理论作支撑的,社会工作人才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须懂得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掌握比较系统的社会工作方法、程序和技术。其中,尤其要熟练掌握心理工作技巧。因为尽管社会工作方法各异,形式多样,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始终是社会工作的直接对象,社会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而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与困境产生的根源和本质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心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人性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是社会工作人才起码的知识要求。

其次,社会工作人才应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越来越复杂,要求社会工作人才的知识结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这种形势下,社会工作人才的知识储备要做到专与博的统一,在打牢自己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广泛汲取有助于社会工作开展的其他相关知识,努力拓展知识面,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就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来说,社会工作人才要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了解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据,使工作依法开展;就社会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这一特点来说,社会工作人才要懂得人际关系学,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此外,社会工作人才还要懂得一定的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领导艺术等基本人文技能,以便对服务对象的态度、感情和需要做出灵敏的反应,使工作的开展更加游刃有余。

智能素质

智能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技能或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地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简单地说,智能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培根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培根所说的这种智慧就是智能。社会工作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回应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使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专业理论具体化和操作化。

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智能素质,一是洞察力,即一个人多方面观察事物,从多种问题中把握其核心,抓住其实质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社会工作人才日常面对的是看似平常、但其实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核心和实质往往隐藏得较深。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工作人才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以及对问题的解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调研能力。具备较高的调查研究能力,一方面有助于社会工作人才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困难,把握问题和困难的全貌及产生的背景,并据此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法。另一方面,有助于社会工作人才综合归纳出自己的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的看法和观点,为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工作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是协调能力。当今社会工作的发展逐渐超越了传统的救贫济弱的范围,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工作人才要从根本上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存状态,协调自身与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自觉地发挥服务对象和环境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

四是创新能力。社会工作本身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标准化的程序,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活动。这一特点要求社会工作人才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态度,对社会工作模式、程序和方法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并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创新社会工作方式方法,使社会工作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的需要。

五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运用文字和语言等方式阐明自己思想、目的的一种能力。社会工作人才要总结和交流经验教训、受理服务对象的诉求、激励有救助需求和处于困境中的服务对象、宣传社会工作政策法规、普及社会工作方式方法、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和建议等等,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六是学习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多,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对社会工作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工作人才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出积极的反应,根据需要努力学习,尽快掌握开展社会工作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相当的学习能力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