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社会服务人员专业化及职业化研究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1-21

 

民政部社会服务人员专业化及职业化研究
 
是次研究结果大致可分为五部份, 由于是次研究主要选取了民政部辖下社会福利的四种服务单位, 包括: 儿童院、老人院、残疾院及精神病院, 另外亦参观了 “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 (以下简称 “星光计划” ), 所以第一部份将会分别阐述此五种服务的特点。另外, 是次研究总共探访了四个地区, 分别为: 北京, 上海, 西安及贵州 (中国之东、南、西及北地域), 所以第二部份将会检视这四个地区在相同服务对象下的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及差异性。第三部份是就所探访过的院舍对民政部属下不同类型之服务单位作出各方面之建议, 建议范围主要针对第三部份所分析之层面,  即包括: 服务方向及发展、服务方法、服务内容等; 第四部份主要是以香港作为参考框架以对民政部属下不同规模之院舍的人手编制提出建议, 从而为民政部社会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及职位化提供方向。第五部份为主要是对是次研究展开一些讨论。
第一部份: 不同服务单位的特点
以下部份是就不同服务单位 (分别为儿童院、老人院、残疾院, 以及精神病院) 之特点作出分析, 包括: 服务方向及发展、服务方法、服务内容、管理体系及对专业人员的要求等。
一. 儿童院
i) 现有之服务方向及定位
就现时所探访之几所儿童福利院来看, 它们都有共同之特点:
儿童院之服务较强调教育工作, 对儿童之心理成长较缺乏
儿童院内之儿童包括健全及肢体/智力有残障都在同一儿童院照顾, 诚然, 两类之儿童在需要及功能上都有很大之差异, 前者智力及肢体健全, 故可强调教育及身心方面之发展, 后者则在智力或肢体上有残障, 故应在医疗或复康服务之内容多加留意, 因此, 民政部须考虑应否把两类之儿童以「分轨制」来处理。
儿童有不少是无家、无父母之孤儿, 缺乏家庭方面的支持, 但有不少儿童都在儿童院内居住很长之时间, 这种长期住院会对儿童渐渐造成「住院化」之影响 (effect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渐依赖院方之照顾和安排, 而且较少外界之社区接触, 对他们长大后之生活造成问题。
ii) 现有员工人员编制
现时员工之编制上有上海的儿童福利院设有社会工作人士, 负责儿童在儿童院或学校中之辅导工作, 其它城市之儿童院则大多由有教育背景之老师负责照顾工作。教育诚然是儿童成长中重要部份, 但当遇到小孩在情绪之波动时, 辅导工作则较少有这方面之培训或经验, 较难处理小孩情绪上所遇到之问题。
除了院内之工作, 很多儿童院都采用「寄养服务」之工作方法, 招募一些热心及富爱心之社区人仕为寄养父母, 让孩子在较好之家庭得到照顾及成长, 不过现时负责之员工所负责之任务较多是协调及管理工作, 对寄养家庭之支持及培训工作则不多, 若寄养家庭之家长在照顾上遇到问题, 在支持上亦可能不足够。因此, 在员工之编制上可参考香港之模式, 就是一名社工负责20个寄养家庭定期对寄养家的的小孩作照顾上的提供支持的服务, 例如心理辅导等。
iv) 现在服务之优点
以现时的服务来说, 无疑儿童院能提供小孩安全的环境, 以及衣, 食, 住, 行, 教育等之照顾和爱护。此外, 亦在住院之生活编排上给予小孩规律之生活培养。
v) 现有服务需改善之地方
a. 加强与社区联系: 由于小孩长期在儿童院里生活和成长, 但却较少与社区有接触和融入, 小孩长大后未必能适应社区独立的生活, 故此须加强与社区之联系及融合。
b. 强化个案管理工作 (case management):儿童院的服务范围包括生活照顾, 教育, 心理辅导等重要元素, 然而, 离院前之安排和独立生活训练也是同样重要之工作, 因此建议为儿童制定个人照顾计划, 协调不同单位之联系, 以团队之工作方式为小孩提供服务, 亦可运用个案管理方式加强个案管理工作。
vi) 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的角色与功能
心理辅导员 (counselor): 为小孩提供心理辅导工作
个案管理员 (case manager) : 为小孩制订照顾计划, 并协调不同单位员工之合作
社区联系: 加强与社区联系, 为小孩未来出院前之预备工作作出安排
二、老人院
i) 现有之服务方向及定位
文本框:  
四地民政系统属下的老人福利机构都以让老人安心养老、安度晚年为己任,为入住老人提供吃、住、医疗、护理和其它生活照顾,这是本次所调查研究的老人福利机构共同的服务方向和内容。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 北京、上海的老年福利机构除了满足老人的基本温饱和日常生活需求外,还十分注重老人在精神、人际交往、被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的需要。为此,被访的北京两家老人福利院都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以人为本,以福利院服务对象的需要为依归;把福利院为老人服务视为一种产品,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让福利院的老人每天生活都充实。显然,充分满足老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不断提高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是这些老人福利机构及其服务的定位。
ii) 现有员工人员编制
本研究共访问了七家老人社会福利院, 合共30余名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的职务包括福利院的院长、副院长、医生、护士、护理部主任、护理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等。这些老人福利机构大多数是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位,所以至今基本上仍然沿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延续下来的行政架构,其工作人员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党务工作者、行政人员、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 其中医务部的医生、护士和以及护理部的护理人员,是四地老人福利院人员编制的核心部份。然而, 除了医护和行政人员外, 被访的北京和上海老人福利院更设有一个“社会工作部”,并配有“社会工作者”人员编制。目前,社会工作部以及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为入住老人设计和开展各类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联络和安排义工、联系为开展老人服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等。
iii) 现在服务专业化情况
这里所说的专业化是指被访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情况。研究发现,上海和北京的被访老人社会福利机构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情况要明显好于贵州和西安,其中,北京的被访机构已有社会工作部门和聘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入院工作,说明机构的管理部门至少已经萌生专业化的意识,而上海的被访老人福利机构则不仅设立了社会工作部门和任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且已经采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活动和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比较之下,西安和贵州两地被访老人福利机构则对社会工作比较陌生,有的对此甚至闻所未闻,因此,所谓的专业化也就无从谈起。
iv) 现在服务之优点
根据访谈和调查资料发现,四地老人福利机构现有服务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注重充分保障入住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形成老年人在吃、住、医疗和护理等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第二、探索福利服务市场化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设施和开拓新的老年人社会服务资源;第三、比较注重现有老年人服务质量和水准的提高,有些被访机构业已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 第四、有些被访老人福利服务机构已经产生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意识,并努力尝试在具体的工作中予以实践。
v) 现有服务需改善之地方
被访的老人福利服务机构,发现仍然有许多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它们包括: 第一、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需要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社会模式”转变; 第三、机构入住的老年人参与机构民主管理仍然不足;第四、机构的评估缺乏科学的、客观的、可度量的指标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vi) 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的角色与功能
根据对上海、北京被访老人福利机构的访谈、观察,以及对西安、贵州被访老人福利机构所提供服务的内容、项目和形式的反思,本报告认为,可以也有必要在中国现有的老人福利机构以及其它老人福利服务中加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内容。社会工作可以承担的角色和任务如下: 第一、辅导者 (为老人开展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 第二、培训者 (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第三、组织者 (策划、设计各种老人服务和活动,以及统筹安排志愿者的各种义务工作); 第四、协调者 (妥善解决和处理入住老人之间、老人与家属、老人与工作人员、老人家属与机构、机构内的工作人员之间、机构和所在地区的居民以及其它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五、倡导者 (通过向媒介、人民代表、政府官员、专家等多种途径反映意见,呼吁制定各种有利于促进老年人安渡晚年的政策、法规,宣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号召切实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中介者(联络社区内外、海内外各种资源,将机构及其老人的需要与机构外的资源有机地联结起来); 第七、咨询者(向机构的管理人员、当地政府的主管部门、老人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
三、 残疾院
现有之服务方向及定位
本研究共探访了两所残疾院, 分别设于北京及上海, 它们所收养的残疾人士包括智残及肢残。残疾院舍服务基本上以医疗为重,再辅以康复。北京那所尤其注意医疗服务,  这可从其方针 「精心护理、及时医疗,全面康复」中看出, 这所残疾院把护理及医疗放在首位, 院长也承认把重点放在社区护理及治疗, 虽然他明白提高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但碍于人手不足, 只能靠护理人员处理服务使用者的心理需要。
ii) 现有员工人员编制
正正由于残疾院较为偏重医疗服务, 故此, 院舍人手编制中, 医护人员占较多数, 如北京那所残疾院注册护士共设有三十八人 (主要负责病人的吃,喝,拉,撒,睡,及治疗), 护理员则有二十位, 康复服务分为职业康复(环境卫生,园内花卉),定点康复(售物服务)、体育康复、编织康复。另外, 亦设有医务科及护理部。就是次所探访的两所残疾院而言, 北京只有500个床位,上海则有800个床位,故在人员编制上,上海会较多一些,基本上二者皆有院长、副院长、书记、医生、护士、特殊教师或称复康员、护理员、及其它后勤人员。北京共有约90名员工,上海则有208人,北京较多医生与护士,上海则较多护理员,至于复康员,北京有5个,上海则只有4个。 医生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医病为本, 除了医治肢体上的疾病外, 亦要兼顾智能上的治疗; 康复员则负责病人几方面的康复, 包括: 体育、教育及社会康复; 护士主要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所有受访员工皆没有社工训练背景, 院内亦没有专人负责辅导, 如以上海残疾院为例, 基本上「谈心」工作均由护理员, 特殊教师及护士兼任。
iii) 现在服务专业情况
由于两所残疾院均着重医疗护理, 故其所聘用之医生,护士皆受过专业训练。然而, 虽然两所残疾院所收养的残疾人士除了肢体伤残外, 亦是智障人士, 但碍于人手问题, 没有受过对智障人士进行治疗的训练的医生亦要兼顾治疗智障人士的工作。除了治疗疾病外, 医生亦要负责与护士一起协助做其它工作, 如帮助病人做肢体训练, 分饭, 喂饭及洗澡等。复康员或特殊教师,基本上没有专业训练,大多由护理员或护士转职而成, 有少部份正准备修读社工课程。以复康员为例, 他的工作主要分三方面, 包括: 体育康复, 职业/教育康复及体育训练。社会康复是与社会的接触,如出外购物,去公园,参与社会,一个月安排一至两次外出。职业∕教育康复有做绣书包,糊纸盒,筷子加工,报纸封塑料带,园内绿化; 另外有音乐,语言矫正,计算机,编织,生活训练及模范教育。两所残疾院的员工皆没有社工训练背景, 院内辅导工作皆由护理员, 特殊教师及护士等兼任。
iv) 现在服务之优点
本研究所探访的两所残疾院皆有其优点, 包括: 第一、提供长期照顾,使院友没有后顾之忧 (如其中一所残疾院能为残疾人士提供终身收养服务); 第二、为服务使用者提供24小时照顾; 第三、把不同年龄服务使用者聚于一处,使院友可以学习与不同年龄的人相处; 把肢残与智残的服务使用者聚于一处,也使院友可以学习与不同类型人士相处; 第四、院舍地方宽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被访员工工作热诚,对服务投入 (其中一所残疾院强调以人为本, 采取人性化管理,  要求员工有人本服务精神, 例如一护士说:「这里离家较远,要帮人,也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人过来照顾。大家都不过来,谁照顾他们?」,「有一定要求,比如爱心」,「对他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感情了,他们有甚么说也和我们说」)
现有服务需改善之地方
受访的残疾院舍亦有其需要改善之地方, 包括: 第一、大部份残疾院都是采取封闭式的管理, 院内服务对象大多缺乏对外界的接触。故此, 本研究建议残疾院应为院内残疾人士提供多些生理及行动上之训练, 如安排他们外出以进行活动上的训练, 从而促进其与社会的接触, 最终能回归社区而非在院内安享晚年, 甚至终老; 第二、复康员或特殊教师的培训,仍感不足,对复康的理论与知识,须倍加训练,甚致需要参加专业复康训练课程; 第三、鉴于被访之残疾院所收容之部份残疾人士除了肢体残疾外, 亦有一些是智力残障, 再加上由于生理因素而令其在成长过程中或会出现一些困难; 因此, 宜加强跨专业联系,例如物理治疗或职业治疗等专业人仕, 以帮助应付残障人士心理、生理上及工作能力训练之需要; 第四、复康员人手不足,只能对少部份的院友提供复康服务; 第五、复康服务范围也不广泛,除肢体上的复康外,应加强社交及工作复康训练; 第六、碍于人手不足及缺乏训练, 忽略院友社交、情绪及成长需要, 与家人的联系, 及社区的融入, 故宜加强以上服务。
vi) 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的角色与功能
两所被访残疾院皆没有设置社工职位, 平日与服务使用者沟通及进行辅导等工作主要由护士及复康员担任。例如当服务使用者之间出现矛盾及纷争时, 护士会负责调解, 当其想家时, 亦会视护士为倾诉对象。但由于这些兼任辅导工作的护士及复康员皆没有接受过有关沟通或辅导技巧的训练, 故引入社工可以任当辅导员的角色,及兼任个案经理的任务。以社工的专业知识,可为院友提供辅导服务,处理他们的情绪及心理需要,亦协调及运用各方资源,满足院友 (特别是肢残却智不残之服务使用者) 在各成长阶段的需要,例如学业、工作、结婚等,促进院友与家人的联系,及社区的融入。社工的设置亦可协助福利院由一个封闭式转为开放式的服务,引进更多义工,推行服务,亦促进病人与社会的接触,最终不是在院中安享晚年,而是回归社区。
四、 精神病院
i) 现有之服务方向及定位
四地之精神病人福利院所提供之服务主要为治疗及收养精神病人, 较为偏重提供医疗服务,。这些院舍所收养及救治之服务对象以精神病人为主, 其中社会上的三无人士占大多数(三无人士泛指无子女、无收入、无依靠人员,是民政系统传统的救助对象)。虽然其中一些院舍亦会为精神病人提供心理辅导, 用以协助医护人员在治疗病患者的过程更为顺利, 但所提供之辅导大多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之医护人员所提供, 故很多时会缺乏系统性, 效果亦不太显着。
ii) 现有员工人员编制
在员工编制方面, 四地精神病院所设置之医护人员均占职工总数中的大多数, 如北京院舍设有住院部主任、康复部主任、病区主任, 以及护士, 所聘请的医护专业技朮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8.6%; 上海院舍员工编制有144人, 其中医务人员占60%; 西安院舍现有在岗员工147人, 其中医护人员共96人, 占总体职工的70%, 设有门诊医生、病区医生、康复病区医生、康复病区护士、优抚病区护士等; 贵州院舍现有职工59名, 其中医务人员占65%, 设有副院长/医生, 敬老主任, 护理主任, 精神科科长。同时, 其它服务人员 (如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 所占较少, 可见其亦较少从社区为本之服务方向考虑。
iii) 现在服务专业情况
就目前资料来看, 医护人员除了要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外, 亦要为病人进行心理辅导, 而其中康复服务亦包括心理辅导之元素。 同时, 大部份被访机构皆没有为员工提供相应之培训, 虽然大多数员工指出院方曾为他们提供培训, 但培训内容主要是围绕有关精神病的专业知识, 护理技巧及技朮使用等, 而缺乏针对心理及沟通技巧之培训, 如西安之院舍受访的门诊医生亦曾参加为历时半年之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教授专业知识及技巧, 如精神病学方面知识之培训, 又如贵州院舍被访之护理主任表示他曾参加过护理培训班, 精神科科长亦表示院方为他们安排培训, 内容主要是精神科、法律及法规方面的知识, 故此, 员工皆希望院舍能提供多些针对心理辅导及沟通之相关培训, 以助他们与病患者进行沟通及心理疏导工作, 提高服务之专业化程度。
iv) 现在服务之优点
部份院舍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多种及全面之治疗及康复方法, 如上海院舍为精神病患者推行业务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文体治疗、工作疗法的康复手段。通过各种小组活动, 如大型文体活动, 如春游、秋游等, 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有助改善病情; 北京院舍亦为病人提供多种康复服务, 包括运动康复、器械康复、音乐康复、劳动康复、艺术康复、兴趣康复、生活技能训练等。
此外, 其中一个院舍采取开放式管理,助病人融入社会。此精神病福利院不会采取传统的封闭式管理, 即到处加上围栏以防止精神病人者外出, 相反, 它是采取开放式管理方式, 医护人员会带病者外出活动, 或让他们回家住几天再把他们接回来, 这都能有助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生活。
另外, 其中一所院舍采取一种结合生物、心理及医学之治疗模式。据被访的医护人员表示, 传统的护理模式仅只从生活上进行护理, 只要把病患者躯体治好了, 然后把其送出院, 工作就完成了。但这所福利院所采取的是一种结合生物、心理、医学模式, 即所要求的护理不只在躯体上完全健康, 在心理上也要完全健康, 而且出院以后康复完全适应社会。因此, 院舍于日常生活中都安排了一些兴趣小组及举办不同类型活动予病患者参与, 如绘画、书法、学做主持人等活动, 以及医护人员轮流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等, 这都显示出院舍对服务对象提供颇为全面之照顾。
除此之外, 其中一个院舍设有踪医疗系统, 这系统有助减低精神病患者复发之机会。此乃一种病人反馈制度,了解病人的病情复发情况, 这工作主要由医生负责。当病人病情好转后亦会回访,定期同病人家属联系, 让病人按时来医院来配药,控制精神病的复发。而且, 有些病人碍于经济问题, 未能接受为期三个月之治疗便要出院, 故在这情况下, 出院后之跟踪医疗制度便显得更为重要。
v) 现有服务需改善之地方
受访的精神病院亦有其需要改善之地方, 包括: 第一、宜加强员工之培训: 由于是次研究被访机构之服务对象主要为精神病患者, 他们的情绪较易受波动, 这为医护人员在为他们进行治疗时造成一定之困难, 因此院舍宜加强员工之心理辅导及沟通技巧之培训, 以助其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及辅导, 从而为病患者提供适切之服务; 第二、加强与服务对象家属之沟通: 除了先天性因素外, 精神病患者发病之原因大多与后天因素有关, 故院舍宜加强与服务对象家属之沟通, 以找出病因, 助服务对象改善病情; 第三、设置社会工作人员岗位: 大部份被访员工表示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面对病人情绪的波动, 以及要处理病人家属所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故院舍可考虑设置社会工作人员一职, 专门负责病人之心理辅导、协调工作人员跟病人家属之关系, 以及分担与病人家属之沟通工作等, 从而令治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第四、院舍宜加强对外之联系: 被访精神病院内之病人缺乏对外联系, 难以让病人康复后重投社区。大部份服务对象平日都是留在院舍内, 而同时, 相对其他服务单位, 精神病院舍往往较难吸引社区人士前来当自愿者, 原因主要是他们大多对精神病患者存有歧视, 故此, 院舍便应加强对外之联系, 为院友提供多些对外接触之机会; 第五、大部份被访院舍皆没有设置离院前及离院后之跟进服务。由于被访院舍所提供之服务偏重治疗方面, 当病人痊愈后便会直接离院回家。然而, 病人即使病愈后, 亦未必能立即适应社会生活, 故院方宜为病人提供离院前之适应工作, 如社交技巧及就业培训等, 以助其尽快融入社区。在离院后, 院舍亦应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康复后之跟进服务, 以减低精神病康复者复发之机会。
vi) 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的角色与功能
如果建立或引入社工,他们可以发挥以下功能, 包括: 第一、为病人提供心理辅导, 以疏导其情绪: 由于病人很多时都会出现情绪问题, 如表现得很烦躁及激动, 不愿接受治疗, 有时更会攻撃工作人员或其它病人, 当出现此情况时, 目前院舍的做法只是靠医护人员跟病人谈天, 籍以疏导病人之情绪。但这些医护人员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 故未必能有效解决病人所面对之问题。因此, 院舍宜增设社会工作人员一职为服务对象进行心理辅导, 以疏导他们的情绪; 第二、协助精神病人康复活动的设计以促进病人康复和提高生存的质量: 很多时精神病康复者出院后未必能重新投入社会生活, 故此院舍可尝试设置社工一职于这过渡期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援助, 如安排工作技能之培训, 以助他们自力更新, 融入社会; 第三、协调解决精神病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协调及促进病人与家人的联系及关系: 家人对精神病人者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但除上海院舍外, 其余院舍目前皆没有专人负责与病人家属之沟通工作, 故院舍宜设置社工为病人与其家属作定期之联系, 这亦可成为服务对象与其家属二者之沟通桥梁, 加强家属对服务对象之支持及鼓励; 第四、对病人家属在精神病人长期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辅导和帮助: 由于精神病患者常受社会歧视, 其家属亦会承受很大压力, 故在有需要时, 社工宜对他们进行辅导及协助, 从而间接提升家属对病患者之支持及鼓励; 第五、协助医院由一个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的服务,引进更多义工,争取社区资源,并促进病人与社会的接触,回归社区。由于社会人士对精神病患者普遍存有误解及歧视, 以至不太愿意前来院舍当自愿者, 社工的设置便可尝试组织精神病者于院舍以外的活动, 加强社区人士对精神病患者的接触及了解, 从而鼓励社会大众到院舍做义务工作, 为院舍增加资源。
五、星光计划
i) 现有之服务方向及定位
本研究共探访了两所星光计划老人之家, 分别设于西安及贵州, 二者的服务对象都是以老年人为主。两所老人中心的服务方向及定位均着重为老人提供日常保健护理服务, 如身体检查及开办保健班予老人参与, 从而增加医疗知识, 如预防常见之老人病之方法,  以达至自我保健。除此之外, 亦会透过不同课程之举办以鼓励其培养不同类型之兴趣, 以好好善用闲暇时间。如其中一所老人之家便提供不同种类之课程让到访老年人参与, 包括: 书法班, 绘画班, 钢琴班, 制花班, 电子琴班, 二胡班, 太极拳班, 医疗保健班, 花鸟班等等, 合共有四十三班之多。除了提供课程培训外, 此老人之家亦提供场地予服务使用者进行多项余暇活动, 例如: 唱歌, 打球, 看戏剧, 健身操, 健美操等等。另一所被访机构亦同样提供场地予服务使用进行多种娱乐活动, 如打麻将, 打牌及看书等。此外, 这老人之家更为老年人开展及组织活动, 透过组织外出活动, 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进步。
ii) 现有员工人员编制
本研究所探访的其中一所老人之家有员工共四人, 包括: 一个副主任, 三个工作人员, 全部皆没有社会工作训练背景。
iii) 现在服务专业情况
研究发现, 两地之老人之家所聘请之员工都是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然而, 其中一所星光计划老人之家十分着重培养老人之余暇兴趣, 故此, 其所譤请于老人大学中授课之讲师都是曾于大专院校任教, 专业资格得到认证。另外, 两所老人之家均关注老人之心理健康, 例如其中一老人之家便安排心理医生会见长者, 这些心理医生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
iv) 现在服务之优点
根据访谈和调查资料发现, 两地之老人之家都具有以下优点: 着重保障老年人之基本需要, 满足老服务使用者吃住等生活需求。除了满足吃住等基本生活所需外, 两地之老人之家都关注长者之心理需要, 这特别反映于长者潜能之发挥。为了发挥服务使用者之潜能, 两所老人之家都协助服务使用者组织了不同比赛队伍, 如老人鼓乐队, 老人舞蹈队, 老人合唱团等, 透过举办不同比赛项目, 让老年有有展示潜能的机会。
v) 现有服务需改善之地方
研究发现, 两地所经营之老人之家仍有改善之空间, 主要为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之提高。 由于两所两人之所聘之员工皆没有接受过社会工作训练, 故中心可安排机构员工接受专业社会工作之训练, 或聘用曾收读过专业社会工作训练之人士担当某些职位及角色, 如协调者, 辅导者等, 以令所提供之服务更能切合长者之需要。
vi) 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的角色与功能

就所探访之两所老人之家而言, 机构可尝试安排社会工作人员担当协调者之功能。因为研究发现, 有些入住老人之家的长者与家人关系存在矛盾, 冲突亦时有发生, 因此, 机构可尝试采纳社会工作人员担任协调者之功能, 从而改善老人与家属之间的关系。除了协调老年人与家属的关系外, 这些社会工作人员亦可协调入住或到访的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星光计划老人之家是开放给所有社区人士, 故此, 到访之老年人拥有不同之社会及文化背景, 冲突或会出现。透过社会工作人员担当协调者之角色, 有助化解不同服务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及冲突, 令他们相处得为融洽。此外, 为了加强入住或到访老年人与社区之联系, 机构可安排社会工作人员协调不同年龄及社会背景之社区人士到老人之家当自愿者, 从而加强老年人与社区之联系, 扩阔服务使用者之生活圈子及社交网络。